团队带头人:季英华
团队助理:李硕
团队成员:
徐秋芳、孙枫、任春梅、王海涛、杨柳、董岩
联系方式:025-84390539
作物病毒防控创新团队由植保所原植物病毒研究室主体成员组建成立,团队以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作物病毒病绿色防控为研究目标。过去30年间,先后围绕小麦梭条花叶病、玉米粗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等农业生产上重大病毒病害展开病原检测、测报技术、流行规律、综合防控技术等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近期,团队重点围绕设施作物病毒病的综合防控开展研究,力争在防控技术、防控产品等方面取得重要创新,同时兼顾粮食作物病毒病的流行监测。目前,团队拥有在编科技人员8名(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3名、助研2名),科辅3名,研究生10余名。
研究方向:
1、作物主要病毒病监测预警;2、作物重大病毒病发生规律及成灾机理;3、作物病毒病关键防控技术及防控产品开发。
承担项目:
近5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主要来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资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科技部外专项目等。
研究成果:
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 3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布江苏省主推技术1项。
研究进展
1.水稻重大病毒病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针对本世纪初灰飞虱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在我国稻麦轮作区先后暴发成灾的威胁,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开展联合攻关,阐明了病害致害成灾规律,确定病害防控关键时空点;攻克病毒监测关键技术,实现早期预警;创造性提出“麦田控毒源、秧田阻传播”防控新策略,集成应用“防虫网(切断传毒链)+”高效绿色防控体系。绿色防控技术在江苏、安徽等省累计推广4668.6万亩次,减少用药5042.02万亩次,成功实现了病害防控从被动应急到主动绿色高效的转变,研究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介体传毒分子机理研究:研究揭示了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通过上调灰飞虱体内磷脂分子PtdIns(3,5)P2水平激活TRPML以抑制自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进而逃逸自噬降解,促进病毒在灰飞虱中增殖的机制。首次报道了病毒可以通过调控磷脂分子逃逸宿主自噬降解的机制,为脂类在病毒与介体昆虫互作中的功能研究打开了新视角,为脂类作为潜在药物靶标用以防控病毒病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
3.病毒突破寄主防御系统机理研究:聚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与寄主的互作,揭示了番茄体内一个新的寄主因子—SlGRXC6在应对TYLCV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方式及作用途径。尽管之前已有不少关于响应TYLCV侵染的寄主相关因子功能报道,但本研究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TYLCV在侵染寄主番茄过程中SlGRXC2和V2的角色和功能,为深入阐释植物病毒与寄主作物的互作机理、解析寄主的防御与病毒的反防御之间的博弈机制奠定了基础。
4.关键防控技术及防控产品开发:针对作物重要病毒病开发以切断传播途径、培育健康种苗、作物抗性利用为核心的关键防控技术,建立新型抗病毒剂快速筛选和评价体系,筛选和创制具有抗病毒功能的新型防控产品;构建以生态调控为主的绿色防控体系,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控制作物病毒的危害。其中,主要蔬菜病毒病成灾机制及绿色高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获2018-2019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